周平王迁都洛阳,为何会引发诸侯混战?清华大学给出颠覆性结论_周幽王_历史_支持者
周朝的历史:平王东迁洛邑的背景与变迁
周朝的历史可以从周平王东迁洛邑为分界点,划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阶段。在东周时期,由于礼崩乐坏、诸侯间战乱不断,历史也因此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。
在西周末期,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几乎是绝对的。例如,周共王为了得到三位美女,竟然发动军队攻灭了密国;周夷王仅仅因听信一名谗言,便下令将远在齐国的齐哀公烹杀;公元前807年,鲁国内乱,公子伯御自立为君,周宣王亲自率军讨伐鲁国,最终杀死了伯御。
然而,随着历史进入东周,周天子的权威却急剧下滑。他不仅无法干预诸侯国继承人的选举,甚至在公元前707年,周桓王在讨伐郑庄公时被郑国士兵射中肩膀,完全丧失了往日的威严。
展开剩余79%到了战国时期,诸侯间的争斗愈加频繁,周天子的直辖领土也屡次被侵占,周王室逐渐从一统天下的共主沦为像宋、卫那样的小国。
但是什么原因导致周武王与周公旦所建立的宗法天下,在周平王东迁后发生了如此大的转折?
根据《国语》和《史记》的记载,周幽王在位时因废除了王后与太子,引起了王后母国申国的不满。申侯联合犬戎发动战争,幽王最终被杀。犬戎趁机攻破镐京,占领了岐、丰等地,周王朝的实力遭受了严重打击。周平王为了躲避戎祸,被迫东迁,从此失去了对天下的控制权。
长期以来,这段历史一直被认为是西周灭亡的直接原因,但其中有两个谜团至今未解:犬戎原本是帮助平王争夺王位的盟友,为何却成了平王口中的“戎无道,侵夺我岐、丰之地”的敌人,甚至还鼓励诸侯讨伐?此外,平王的政治支持者——申国,既是他位于骊山的庇护者,为什么平王选择舍弃申国,迁往政敌环伺的洛阳?
清华大学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研究,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。
通过对战国楚简的释读,2012年清华大学正式发布的《清华简·系年》提供了新的历史视角。根据简牍的记载,周平王的东迁并非直接由于“戎祸”,而是由一场王位继承的斗争引发的:
“王与伯盘逐平王,平王走西申。幽王起师,围平王于西申,申人弗畀,曾人乃降西戎,以攻幽王,幽王及伯盘乃灭,周乃亡。”
这段历史揭示了周平王并未立刻登上王位,而是通过申国的支持,才被推上了王位。幽王去世后,平王与申国联合,最终通过晋文侯的帮助,才完成了称王,并在洛阳定都,重新巩固了自己的地位。
这一结论也与《竹书纪年》的记载相符,尤其是该书提到平王在幽王死后与申国的支持下,迅速称王并自称“天王”,并且西周的“父子二王并立”局面,导致了周幽王的杀害。在这种局面下,周幽王自然无法容忍儿子篡位,因此爆发了“幽王起师,围平王”的局面。
然而,幽王最终被杀,平王虽然继位,但他并未因此得到足够的支持。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,平王与携惠王的斗争持续,最终他才开始实施东迁计划,而这一迁都并非源于戎狄的威胁,而是为了在诸侯国中获得更强的支持。
事实上,平王东迁的直接动因,是他无法得到广泛的诸侯承认。虽然他拥有申国的支持,但他在继位后的合法性问题依旧困扰着他。在这种情况下,周平王通过联姻等手段,试图加强与其他强国的关系。
公元前763年,周平王将申侯之女嫁给郑武公,意味着郑国正式承认了平王的王位,平王的政治基础也因此得以稳固。而后,平王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,还将一些周王室的领土赠送给秦国和晋国,从而拉拢了这两个强大的诸侯国。
然而,周平王在巩固王位的同时,却逐渐丧失了对关中地区的控制。尽管他成功获得了晋、秦的支持,但这些行为也打破了周王朝一贯的宗法礼制,最终导致了王权的进一步削弱。
周平王东迁洛阳的背后,是一系列复杂的政治斗争。在失去关中后,周王室不得不依赖外部力量,最终迁都洛阳,标志着周朝从一个宗法天下逐渐进入了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,也为春秋战国的到来埋下了伏笔。
发布于:天津市
